1 产业集中度高
截至2007年底,我国丁/辛醇生产企业共有5家,隶属于中国石化、中国石油两大集团。全国正丁醇总产能36.5万t/a,其中中国石化集团17万t/a,约占46.6%,中国石油集团19.5万t/a,约占53.4%;辛醇总产能54.1万t/a,其中中国石化集团41.6万t/a,约占76.9%,中国石油集团12.5万t/a,约占23.1%。2007年我国丁/辛醇装置产能统计见表1。
表1 2007年我国丁/辛醇装置产能统计 万t/a
企业名称
产能
专利技术
投产时间
正丁醇
异丁醇
辛醇
齐鲁石化公司
5.0
1.5
8.5
英国Davy
1998年扩能
17.1
英国Davy
2004年新建
吉林石化公司
5.0
2.0
7.0
英国Davy
2000年扩能
12.0
英国Davy
2004年新建
大庆石化公司
2.5
10.8
5.5
英国Davy
1986年新建
北京化工四厂
2.0
1.0
5.0
日本三菱
1995年新建
扬子-巴斯夫
10.0
4.0
11.0
巴斯夫
2005年新建
合计
36.5
19.3
54.1
注:每套装置实际生产能力均高于设计能力
目前,我国丁/辛醇生产企业均采用羰基合成法生产工艺,只是催化剂及采用技术有所不同。吉林石化及齐鲁石化公司采用英国DAVY公司液相低压铑法;大庆石化总厂采用英国DAVY公司气相低压铑法;北京化工四厂采用日本三菱化学公司液相低压循环铑法;扬子-巴斯夫公司采用巴斯夫液相低压铑法
2 下游需求持续增长
正丁醇
正丁醇在化学工业中主要用于生产丙烯酸丁酯、醋酸丁酯和增塑剂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由于这3种酯类可切换生产,因此对原料正丁醇的需求比例是动态变化的;在医药工业方面,正丁醇主要用于生产抗生素、激素及维生素等药物生产。2006年我国正丁醇消费结构见图1(略)。
●丙烯酸丁酯 丙烯酸丁酯主要用于生产压敏胶,部分用于生产建筑乳液、纺织浆料及高吸水性树脂等产品。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下游对丙烯酸丁酯需求量增加,推动其产能大幅提升。截至2007年8月,我国丙烯酸丁酯产能已达到90.8万t/a,对正丁醇的年需求量约为45万t。
国内正丁醇供应量趋紧主要是因为丙烯酸新扩建装置的陆续投产。到2010年,预计丙烯酸丁酯产能将达到120万t/a,对正丁醇需求约55万t。
●醋酸丁酯 醋酸丁酯是重要的涂料溶剂,近年来,我国房地产行业发展迅速,拉动了涂料需求量的增长,也带动了醋酸丁酯行业的发展。2007年,预计我国醋酸丁酯产能将超过80万t/a,对正丁醇的需求约30万t。
醋酸丁酯产能主要集中在江苏、上海一带,扬子-巴斯夫丁/辛醇装置的投产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长三角地区正丁醇供应紧张的局面,但由于该地区醋酸丁酯产能增长迅速,对正丁醇的需求增长很快,未来该地区正丁醇缺口仍很大。预计未来几年我国醋酸丁酯对正丁醇的需求增长率将达15%左右。预计到2010年,我国醋酸丁酯产能将超过90万t/a,对正丁醇需求约35万t。
●DBP 目前我国增塑剂生产企业较多,主要分布在华北、华东、华南地区,产能约190万t/a,其中DBP产能约40万t/a。山东淄博增塑剂厂为国内最大的DBP生产企业,产能约10万t/a,对正丁醇消费量约5.5万t/a。
预计2007年我国DBP生产对正丁醇的需求量约为15万t。DBP作为塑料加工助剂,目前主要用于制鞋业和农业灌溉塑料制品的加工,由于一些物化性质的弱点,使得其应用范围受到局限,有被DOP逐步替代的趋势,国内用量逐渐缩小。
●其他 医药中间体、农药中间体及选矿剂等产品对正丁醇的需求量也较大,由于下游品种较为分散,据估计,上述产品2007年对正丁醇的总需求量约10万t。预计未来几年这些领域对正丁醇消费需求增长缓慢。
综上所述,预计到2010年我国正丁醇消费需求将达到100万t,届时正丁醇新增产能约47万t/a,总产能将达到83.5万t/a左右,缺口10万t左右。
辛醇
辛醇主要用于生产增塑剂,其中用于生产DOP(邻苯二甲酸二辛酯)的消费量约占辛醇总消费量的78%,对苯二甲酸二辛酯约占6%,己二酸二辛酯和丙烯酸异辛酯约占16%。我国辛醇市场供需缺口呈逐年增大的趋势。
2006年我国增塑剂产量为67.26万t,其中DOP 52.24万t、DBP 4.77万t、DIBP 6.78万t、其他3.47万t,较2005年增长10.51%,净增6.40万t。2007年1-5月份,我国邻苯类增塑剂产能已严重过剩,开工率较低。全国增塑剂产量为28.14万t,同比下降6.01%。
由于下游装置产能增长过快,我国增塑剂产业面临原料短缺的困扰。受原油和上游原料价高影响,增塑剂产品特别是邻苯类增塑剂生产成本较高,这将抑制消费的增长。丁/辛醇是生产邻苯类增塑剂的重要原料,但由于资源紧缺,价格一直处于较高水平,进口量不断增长。2006年我国进口丁/辛醇高达49.8万t,预计2007年缺口将达70万t左右。增塑剂行业受原料影响,生产成本增加,开工率严重不足,市场供给依靠大量进口,严重影响全行业稳定发展。
近年来丙烯酸异辛酯对辛醇的需求有明显提升,国内产能从2005年的2万t/a增长至2006年的5万t/a。2006年丙烯酸异辛酯工厂新增及扩建产能相当可观,但因国内外辛醇工厂集中检修,辛醇供应趋紧,价格居高,故丙烯酸异辛酯产量增加有限。
预计未来几年内我国DOP生产占辛醇消费量的比例将逐步降为70%,但绝对消费量仍将继续增加;对苯二甲酸二辛酯占6%;丙烯酸异辛酯占10%;其他如医用等将占到14%。预计至2010年,辛醇新增产能将达到38万t/a,总产能将达到92万t/a,届时,需求量将达到100万t,缺口14万t。
3 产能扩张迅速 自给率不断提高
近年来,由于下游需求的快速增长,我国丁/辛醇市场长期处于产不足需的局面,2000-2006年我国丁/辛醇生产消费统计见表2。
表2 2000-2006年我国丁/辛醇生产消费统计 万t
产品
年份
产量
进口量
出口量
表观消费量
进口依存度/%
正丁醇
2000
12.67
16.73
0.55
28.85
57.99
2001
17.43
22.28
0.07
39.64
56.21
2002
17.39
24.30
0.06
41.63
58.37
2003
20.38
29.58
0.10
49.86
59.33
2004
19.84
29.35
0.19
49.00
59.90
2005
28.70
23.99
0.20
52.49
45.70
2006
38.00
23.58
0.09
61.49
38.35
辛醇
2000
25.58
21.80
0.20
47.18
46.21
2001
24.06
25.90
0.03
49.93
51.87
2002
23.89
31.09
0.05
54.94
56.58
2003
24.97
32.33
0.09
57.21
56.52
2004
27.07
30.42
0.24
57.25
53.14
2005
45.80
29.37
0.30
74.87
39.24
2006
54.10
25.57
0.16
79.51
32.16
我国正丁醇产量由2000年的12.67万t增长到2006年的38.00万t,年均增长率为20.08%;自给率由2000年的43.9%提高到2006年的61.8%;表观消费量由28.85万t上升到61.49万t,年均增长率约13.44%。
2006年我国辛醇产量为54万t,进口量为25.57万t,表观消费量79.51万t,自给率达68%,缺口仍然很大。2000-2006年产量年均增长13.30%,表观消费量年均增长9.08%,消费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
2006年我国正丁醇和辛醇进口量同比分别下降1.70%、12.94%,尽管如此,进口依存度依然较高,我国仍是主要的进口国。2006年正/异丁醇进口量较2005年有所减少,除反倾销立案影响之外,扬子-巴斯夫产能以及国内部分工厂新扩产能的充分释放也是进口量减少的重要原因。
由于市场缺口较大,为满足市场需求,目前国内有不少拟在建项目(见表3)。预计到2010年,我国的丁/辛醇新增产能将达到约85万t/a。香港润达集团将在珠海建设23万t/a辛醇装置;2010年前后中海油集团计划在天津建设1500万t/a大炼油项目,将为乙烯下游配套建设23万t/a丁/辛醇装置;齐鲁三轮乙烯改造项目如获批复2012前后还将新增40万t/a丁/辛醇(正丁醇25万t/a,辛醇15万t/a)。届时我国丁/辛醇市场将趋于饱和,竞争加剧,利润空间会被压缩。
表3 2007-2010年我国丁/辛醇新建、拟建项目概况 万t/a
项目名称
产能
其中正丁醇产能
投产时间
天津碱厂
22.5
8.5
2007
吉安生化
10.0
6.0
2007.10
中国化工山东华星石化
24.0
12.0
2009
中国石油四川乙烯项目
29.0
21.0
2009
合计
85.5
4 应对激烈竞争 增强产业竞争力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我国丁/辛醇行业今后的发展应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增加投资力度,扩大装置能力,提高市场竞争力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工业生产日益集中化,生产装置正趋向大型化、经济规模化、上下游一体化,并向综合节能型方向发展。为此我国要增加对丁/辛醇行业的投资力度,从原料上满足国内增塑剂生产需求。新建丁/辛醇生产装置应具有经济规模,在加强现有生产装置管理的同时,对现有丁/辛醇生产装置进行扩能改造,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能力,增强市场竞争力。
2.加快新技术的研究和开发 引进国外先进成套技术与老装置改扩建相结合,购买国外最新专利技术与应用国产化催化剂相结合,同时持续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催化剂和新技术。着重研究高效铑催化剂、非铑催化剂或高效新型配位体、辛烯醛液相加氢镍系催化剂、辛烯醛气相加氢铜系催化剂和镍-铜系催化剂的配合使用等技术。
3.推动基于纤维素发酵法路线的研发 在高油价下,采用现代生物化工技术,开发发酵法生产正丁醇路线值得探索,由于淀粉可用于食品等多种行业,受市场波动影响较大,提倡研发基于纤维素的发酵法路线,以开辟基于可再生的生物质生产大宗化学品的新途径。
4.优化产品结构,积极向下游产品链延伸 目前,我国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丁/辛醇下游衍生物产品的开发与国外存在较大差距,国内所需特种增塑剂大多需要进口,在技术与市场等方面都要受制于国外,为此要优化产品结构调整,加大丁/辛醇下游配套产品开发力度,开发出有潜力的特殊增塑剂品种,生产附加值高的其他下游产品,以进一步提高装置的整体经济效益。
同时,业内厂家越团结,行业竞争优势就越明显,要建立起产业链上下游的充分沟通机制,全行业利益才能实现最大化。整个产业链合作紧密,才能促进上下游及相关行业快速发展。
5.适时启动反倾销程序,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从整个国际市场来看,丁/辛醇产品供大于求,生产能力过剩。由于我国市场需求仍有较大缺口,每年都有大量的进口货涌入国内。近年来丁/辛醇进口均价略低于丙烯,且涨幅远小于丙烯,形成产品与原料价格倒挂,使国内丁/辛醇装置生产效益受损。大量进口产品严重影响了我国丁/辛醇行业的健康发展,为了维护国内丁/辛醇行业利益、维持行业的正常秩序,应在适当的时机启动反倾销程序。
6.新上项目要充分调研,科学论证,慎重决断 我国新上的丁/辛醇项目要充分调研,科学论证,要有相对廉价、供应稳定的丙烯等主要原料资源作为可靠保证,以降低生产成本,增强市场的竞争力。未来随着一些新建丁/辛醇生产企业的陆续投产,丁/辛醇市场价格会出现较大的波动,行业利润率下降,一些企业甚至会处于亏损状态,因此新进入企业的盲目增多将导致行业内无序竞争;此外,国家产业政策、能源价格政策、环保政策的走向以及相关技术的发展,对丁/辛醇行业的竞争力具有较大的影响,应密切关注。